《太空救援》:战斗民族的自我致敬
2018-01-12 16:57:02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《太空救援》:战斗民族的自我致敬

《太空救援》:战斗民族的自我致敬

1985年,冷战处于倒数第二幕的时刻,双方正处于精神紧张的修昔底德陷阱的状态。从冷战到热战,似乎一触即发,不止是大陆和海洋上的对峙,更是延展到太空的竞赛。我们从回望历史的角度发现,当年的苏联即使处于危机总爆发的前夜,但苏维埃公民依然有着相当高涨的民族荣耀。

《太空救援》:战斗民族的自我致敬

苏联凭借精湛的航天技术,在冷战期间率先将宇航员送上太空,加加林之后苏联航天事业始终处于第一集团。2月11日,病夫当国的契尔年科尚在生命的最后期限。与此同时,礼炮计划系列中最后一个空间站——“礼炮七号”与地面控制中心失联,后果无法预计,工程师维克托•阿约金和退役宇航员弗拉基米尔•费奥多罗夫临危受命,带着无畏的使命进入太空,凭借出神入化的技艺完成了这项惊心动魄的太空维修任务,挽救了“礼炮七号”,两位宇航员的事迹至今为人称道。克里姆·斯彭科导演的《太空救援》讲述的就是根据这个历史事件改编的灾难片,它被誉为2017年俄罗斯电影向历史的一次致敬。

《太空救援》:战斗民族的自我致敬

《太空救援》有着与《阿波罗十三号》和《地心引力》完全不同的北极熊质感,特别是写实的飞船和空间站,在广袤的外太空和蔚蓝星球的背景中,呈现出动人心魄的高光时刻。天才宇航员因为“看见天使”而退役,与工程师是默契的朋友,在极其迫切的情境下,必须抢在美国同行的飞船上天之前升空。

《太空救援》:战斗民族的自我致敬

在模拟环境下,几乎解决不了手动对接的难题,在太空中不听指挥强行对接,这是战斗民族的意外加持。苏联启动禁酒令,然而伏特加在太空中却没有警察指控。拿起榔头解决问题,天上实景和地面试验,殊途共归。

《太空救援》:战斗民族的自我致敬

也许《太空救援》没有好莱坞式的结局,但却是实打实的简单、血性、直接而又令人震撼,这也是俄罗斯民族在苏联时代最为明显的民族国家的特征。《太空救援》的重现证明苏联作为20世纪迅速崛起并衰落的现代帝国的症候群,集中了内敛与张扬、沉默和爆发、视死如归和超越精神,无论在国家的顶层设置还是航天业的微观层面,苏联都是以钢铁意志来强行超车,并释放出壮烈辉煌的能量,也收获了险象环生的历史进程。

《太空救援》:战斗民族的自我致敬

无论是支持中国革命,与德国的复杂竞争与合作,还是在冷战时期的强力扩张又无力维持,本片中地面指挥系统的不系统和盲动都说明了这样的民族特点,他们确实是极端世纪(1914-1991)的探险家。

《太空救援》:战斗民族的自我致敬

《太空救援》的故事基于历史事件的再现,没有好莱坞式的滥情套路,而是呈现出一些细节之后,就进入表达真相的叙事区间。《太空救援》最令我感叹的还是细节的处理,厚实的太空舱、冰封后又暖化的水滴、太空灰尘的纤细和清晰,莹莹发亮的小强,以及(绿光中)未曾展现的天使,这些画面不断向观众说出曾经的辉煌、残酷的环境和心灵深处的情怀。

《太空救援》:战斗民族的自我致敬

战斗民族向自我致敬的故事片结尾,近在咫尺的美国宇航员向两位苏联宇航员致以敬礼……“礼炮七号”上面的故事,说到底还是俄罗斯电影人对于俄罗斯曾经辉煌的一次纪念,说到底能遇到《天空救援》还是影迷的福气!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